共读:非暴力沟通

有人问我,最近这两天你没更新呀。是啊,多少当初的信誓旦旦,最终化为了一粒轻飘飘的尘埃。我很庆幸有这样的人,能提醒我,不至于坚持的那么痛苦,也不至于放弃的那么容易。

有人问我,最近这两天你没更新呀。是啊,多少当初的信誓旦旦,最终化为了一粒轻飘飘的尘埃。我很庆幸有这样的人,能提醒我,不至于坚持的那么痛苦,也不至于放弃的那么容易。

那么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最近读的这本书吧:《非暴力沟通》。这本书在几年前泛泛地读过一遍,内容几乎忘记了,这次有幸跟同学们一起共读,除了技术相关的书,还没有哪本书读的这么认真的,大家一起讨论书中的观点,碰撞出新的火花,通过多个实际案例佐证书中的观点,也有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,对于顺利地进行沟通,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。

关键词:观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请求。

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。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,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、感受和愿望,有意识地使用语言。我们既诚实、清晰地表达自己,又尊重与倾听他人。这样,在每一次互动中,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。同时,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,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,并提出明确的请求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,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。

《非暴力沟通》 非暴力沟通,又称“NVC”或“爱的语言”。运用非暴力沟通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,效果才更好。

异化沟通是非暴力沟通的反面,其理论基础是性恶论。包括道德评判、进行比较、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。

回顾一下有没有通常会听到类似“谁是一个坏人”、“这个人没有责任心”、“哇,他好懒”之类的声音,这种评判的方式已经产生了不对等的对话,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,会使人感到不舒服。道德评判擅长将人分类,非好即坏,聪明或愚蠢。

进行比较是道德评判的一种,谁一定得在某一方面比谁做得好吗?这种司空见惯的思维容易使我们陷入痛苦之中。遇到问题/困难时,责怪客观因素,抱怨他人,推卸责任固然简单,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家长经常说“不做完作业不许吃饭”,不了解小朋友的需求,利用家长的权威优势强人所难,简单而粗暴,而非好的沟通方式。

“永远的囚犯”因911事件被关押至今,刑罚也是异常残忍,水刑是一种残酷的景象。囚犯们在痛苦中挣扎,他们呻吟,他们呕吐。他们实在无法忍受,只能被迫承认罪行,哪怕是胡编乱造的故事。暴力思维的危险性可想而知,将冲突归咎于他人,是大部分暴力的根源。

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短视频,一个盲人走在河边眼看着就要掉下河里,旁边正忙碌的路人甩下手中的电脑,急忙拉住这个盲人,自己却掉进了水里。最后善良的人收到了一整套苹果设备!(这是一个实验,盲人并不是盲人。)在如今“碰瓷”泛滥的社会中,能见到真善美的事情还多吗?我不敢说,如果我是那个路人,一定就会去拉别人一把。所以,善良是一种选择。

我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是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,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,是因为我们相信彼此,也相信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论,如果因此受益过的话。

作者有一个故事,我觉得挺有共鸣:

作者的女儿,以前是个“有礼貌的小女孩”,对别人的要求,总是百依百顺。她习惯于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。注意到这个情况后,作者想鼓励她大胆地说出心里话。当作者告诉她他的看法,她哭了。她很无奈地说:“但是,爸爸,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!”作者回答说,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为可贵。如果别人感到不安,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,但无须责备自己。

作者想告诉我们,要关注自己的需要,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别人的想法。当然了,并不是说不关心别人的感受,只是说要对自己真诚,对别人真诚,如果有让自己/别人感受到不舒服的地方,我们去倾听,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倾听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。

我本人也经历过从乖乖女成长为叛逆女青年的阶段。在以前,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,满足他人的需求,我可以退步,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,几乎不怎么关注个人需要。后来当我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的时候,开始能坦诚地表达个人需求的时候,我终于好像不用那么辛苦了,更多地愿意去热爱生活,更快乐了。因为因为真诚,与他人的关系也许反而更加亲密。

并不是要关注自己,就不关注他人了,而是在关注不同人的需要之后,顺畅地沟通,处理问题。从另外一方面来讲,解决矛盾成本较高,非暴力沟通可以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效率。

最后,值得注意的是,在关注需求,表达感受,做出请求时,抽象的词汇无法真正表达,要用具体的语言,例如“我感觉良好”,“良好”这个词可能是高兴、欣慰、轻松等,它并不具体,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,非暴力沟通建议采用具体的语言,例如自信、陶醉、心旷神怡、失望、孤独、惭愧等等。

以上。